交汇点讯 11月14日,新孟河上,开了30年船的王建华载上特别的“客人”——省太湖地区水利管理处奔牛水利枢纽管理所的工作人员。
从奔牛水利枢纽出发,沿着新孟河北上长江口,22公里水路,船闸“运行者”们化身参与者,通过随船进入引航道、停泊区靠岸、办理过闸手续、回船过闸等环节,实境体验船民行船的全过程,寻找工作短板,打通服务船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化身参与者
零距离问需船民
“扶好把手,起航!”上午10点,伴随着低沉婉转的船笛声,王建华载着“客人”出发。
王建华是安徽宣城人,17岁离开家乡到常州跑船,靠装运石料谋生。“干这行都是辛苦钱,没日没夜水上漂。这几年竞争也激烈,柴油上涨,赚钱比以前难。”在船舱驾驶室,王建华跟身边的工作人员拉起家常。
提到新孟河奔牛水利枢纽管理所的服务,他竖起大拇指,“高频问询、登记缴费都很顺畅,管理所还经常送水、送药上船,很贴心。而且新孟河水深河宽,通航条件好,让我们省时省油。”王建华算了一笔账,他从镇江扬中市装石料到常州的建材公司,走新孟河要比之前绕道九曲河少花7个小时,能省下600元油费。
虽然管理所的总体服务让王建华很满意,但是他也指出了不足的地方,“排队过闸等待时间有时候会比较长,还有少量船舶插队抢档现象,如果能通过小程序在手机端提前预约过闸,解决抢档问题,效率会更高。”
对此,奔牛水利枢纽管理所所长何伟表示,处于新孟河和大运河交汇处的奔牛枢纽,每天平均进出船舶约有200艘,通航流量压力逐渐增大。目前,管理处正研发调度系统,包含线上预约排号、自动排挡、自助缴费等功能,后续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提升过闸效率。
(奔牛水利枢纽)
切口虽小,但直奔问题而去,从奔牛水利枢纽到长江口的丹阳水利枢纽,两个小时的航程中,工作人员与船民交谈沟通,收集多条建议。这个过程也让船闸工作人员感触颇深。“只要真心为船民着想,船民就会把你记在心里。”何伟说,船闸的“运行者”有机会当回“船民”,感受船民的“辛酸苦辣”,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,便于拿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,更好服务船民。
护航船民
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
沿着新孟河一路北上,穿过24座桥,王建华的船顺利抵达地处镇江的丹阳水利枢纽。连接长江与大运河,两座水利枢纽共同肩负着防汛抗旱、调水引流、保障通航的使命。
“靠左边,这里可以带缆。”临近中午,丹阳水利枢纽管理所副所长李亚群在船闸上面指挥,三四艘大货船已经进闸等待,数十分钟后,待水位差调节完成后,闸门将会开启,让船只安全通过。
(丹阳水利枢纽)
李亚群告诉记者,目前省太湖地区水利管理处正在加快推进调度系统上线。此外,从枢纽所到长江口的1公里待闸处也将加装高杆路灯、增设摄像头,照亮船民往来过闸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航程,避免碰撞和事故发生,守护船舶航行安全。
情系船民办实事,热情服务暖人心。除了为船民提供优质、便利、快捷、安全的过闸服务,奔牛、丹阳两座水利枢纽船闸还切实关注船民的生活需求,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。为船民送暖心“福”,定期开展安全咨询、法律普及,提供快递暂存等服务,获得了过往船民的一致好评。
今年10月,奔牛水利枢纽管理所成立了一支暖心车队,成员由基层一线职工自愿报名组成,为有紧急事项需要处理的过往船民提供无偿用车帮助。目前,车队有8名青年志愿者,以“95后”为主。
“有船民大拇指被带缆绳打伤,无法动弹,需要紧急送医。”10月18日,奔牛船闸运行班接到急救电话。当班班长立即联系暖心车队,志愿者成员李长征即刻驱车将船民送往医院,全程一个半小时陪同船民就医。事后,朴实的船民连声道谢,李长征表示,“成立暖心车队就是为需要援助的船民提供及时帮助,能帮到大家心里很开心。”
急船民所急,解船民所难。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处将继续秉承“弘扬三牛精神 建设暖心港湾”的工作理念,以船民为中心,以不怕苦、能吃苦的牛劲牛力,不断拓展服务功能,全面提升服务品质,全力打造新孟河上的“暖心之家”。
交汇点记者